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一直以來都是全球經濟關注的焦點。近期,彭博社的報導揭示了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幕:這些政策的制定,並非由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主導,而是由特朗普身邊一小撮核心成員所決定。這一消息不僅引發了華爾街的擔憂,更凸顯了特朗普政府決策的高度集中化以及財政部長在重大政策議題上的邊緣化。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最初被視為一種保護美國國內產業、促進就業的手段。然而,隨著關稅的逐步提高,以及與其他國家貿易關係的緊張,其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不僅加劇了全球貿易摩擦,也對美國自身的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根據《彭博》的報導,貝森特在關稅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主要負責分析關稅對市場的影響,而並非參與核心的政策制定。這意味著,財政部長在這一關鍵領域的影響力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是被排除在外。
這種決策模式的背後,反映了特朗普政府高度集中的權力結構。特朗普本人,以及他身邊的一小撮核心顧問,往往直接參與甚至主導重大政策的制定。這種做法雖然可以提高決策效率,但也容易導致政策的短視和片面。此外,財政部長作為經濟政策的重要參與者,其意見和建議未能得到充分重視,也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在經濟政策制定方面的缺陷。更甚的是,貝森特被排除在關稅決策圈外,甚至傳出他有意「走人」的消息,顯示出財政部內部的強烈不滿和對未來政策走向的擔憂。華爾街金融公司高層也急尋貝森特,希望他能說服特朗普,但收效甚微。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並非完全出於經濟考量,而是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正如Vocus報導中所述,特朗普將關稅作為一種談判工具,試圖以此來迫使其他國家在貿易談判中做出讓步。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長期來看,卻會損害美國的國際形象和貿易關係。此外,特朗普政府對關稅的態度也經常發生變化,使得市場難以預測,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DIGITIMES的報導指出,由於特朗普向來不按牌理出牌,全球科技產業與供應鏈都受到影響,需要時時刻刻更新不斷變化的產業情報。
總而言之,彭博社的報導揭示了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權力結構和決策模式。這種高度集中的決策模式,以及財政部長在重大政策議題上的邊緣化,不僅加劇了華爾街的擔憂,也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在經濟政策制定方面的缺陷。關稅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並聽取各方的意見,才能制定出符合國家利益的政策。然而,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卻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這也使得其政策的長期效果備受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