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期間,香港離島長洲的市面人潮湧現,然而繁華景象的背後,卻隱藏著商戶們的無奈。儘管遊客數量增加,但多數為本地居民前往掃墓,消費意願相對較低,導致許多商家面臨「旺丁不旺財」的困境。這種現象不僅反映了疫情後香港經濟復甦的挑戰,也突顯了節慶經濟的複雜性。
長洲作為香港重要的掃墓地點,每逢清明節都會吸引大量本地居民前往祭拜先人。根據香港01的報導,近期到訪長洲的遊客數量確實有所增加,甚至出現了「人山人海」的景象。然而,這份熱鬧並未完全轉化為商機。許多商戶反映,遊客大多是完成掃墓儀式後便匆匆離開,很少有留下過夜或在當地消費的意願。這與疫情前的清明節相比,生意額明顯下滑,甚至比疫情期間更為低迷。手工藝店店主就表示,假期期間的生意與平日相若,與疫情前的水平相比已減少一半。
這種「旺丁不旺財」的現象,與疫情的影響息息相關。TOPick的報導指出,由於疫情期間的限聚令,餐廳只能以兩人一桌的形式運營,這大大限制了消費者的用餐意願。即使遊客數量增加,也無法有效提升餐廳的收入。此外,疫情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更多人傾向於節省開支,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因此,即使遊客湧入長洲,也未必會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太平清醮期間,往返長洲的乘客已達3.6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2.5%,但商戶的感受依然是生意沒有起色,顯示出這種困境並非一時現象。
除了疫情的影響,長洲的經濟結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長洲的經濟主要依賴旅遊業和漁業,而清明節的掃墓遊客並非傳統的旅遊客群,他們的消費需求相對較低。此外,長洲的物價相對較高,也可能影響遊客的消費意願。因此,要改善長洲的經濟狀況,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例如開發新的旅遊產品,提升服務質量,降低物價等。同時,政府也應加大對長洲的扶持力度,幫助商戶渡過難關。香港商報等媒體也關注本地經濟的發展,並探討如何重啟旅遊業,吸引更多遊客到訪香港。
總而言之,清明節期間長洲「旺丁不旺財」的現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疫情的影響、經濟結構的限制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都對長洲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商戶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讓長洲的經濟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