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立醫院長期以來承擔著龐大的醫療需求,近年來急症室經常出現超負荷的情況。為了解決此問題,並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效率和可持續性,香港政府早前公布了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多個場合強調,這項改革並非簡單的加價,而是希望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醫療保障,猶如「送一份保險畀你」。
改革方案的核心之一,是調整急症室的收費。根據方案,急症室部分病人的收費將會提高至400元,並於明年一月起實施。盧寵茂解釋,此舉旨在避免濫用急症室資源,鼓勵輕症病人轉往其他醫療機構就診,從而釋放急症室的壓力,讓醫護人員能夠更專注於處理危急個案。然而,收費改革的另一重要面向,是引入「封頂」機制,每位市民每年在公立醫院的醫療費用上限為一萬元,其餘部分由政府承擔,這體現了政府在保障市民醫療權益方面的決心。
除了調整急症室收費外,政府亦正在研究針對「甩底」病人的收費機制。所謂「甩底」病人,是指已預約了公立醫院的服務,但最終沒有按時就診的病人。盧寵茂指出,這種情況不僅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也延誤了其他有需要的病人的就醫機會。因此,政府考慮向「甩底」病人收取費用,以提高預約的利用率,並減少資源的浪費。他強調,此舉並非要懲罰病人,而是希望提高公眾對醫療資源的珍惜程度,共同維護醫療系統的運作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盧寵茂多次強調,收費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水平,並非為了增加政府收入。他表示,政府對醫療的投入並未減少,反而會繼續增加,以確保市民能夠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他更將收費改革比喻為「送一份保險畀你」,意在說明這項改革能夠為全港750萬名市民提供更全面的醫療保障。此外,政府亦會密切監控收費改革的實施情況,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確保改革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總而言之,香港公立醫院的收費改革是一項複雜而重要的政策調整。它不僅涉及醫療資源的分配和利用,也關乎市民的醫療權益和負擔能力。透過調整急症室收費、引入「封頂」機制以及研究針對「甩底」病人的收費機制,政府希望能夠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可持續性,並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醫療保障。這項改革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政府的有效執行和公眾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