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兒童性侵案增多 專家指上網結交「壞份子」成因

疫情後,兒童性侵犯案件的增加,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專家指出,兒童沉迷網絡,容易在網上結交不善之徒,甚至捲入騙案、性騷擾等嚴重事件。這不僅是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巨大威脅,也反映出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兒童網絡安全教育方面的不足。

兒童性侵犯案件的上升趨勢,與疫情期間的社會環境變化息息相關。疫情期間,為了避免病毒傳播,學校停課,兒童居家時間大幅增加,網絡使用頻率也隨之提高。長時間的居家隔離,使得兒童更容易沉迷於網絡世界,缺乏與同儕的真實互動,心理健康也更容易受到影響。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兒童在網上接觸到不良資訊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更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和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等專家,對此現象表示高度關注,並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強對兒童的保護。

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使得不法分子更容易隱藏身份,接近兒童,並利用其心理弱點進行欺騙和操控。他們可能通過社交媒體、網絡遊戲等途徑,與兒童建立虛假的友誼,逐漸取得兒童的信任,然後引誘兒童進行不當行為。此外,網絡上的性暗示內容、暴力內容等,也可能對兒童的價值觀和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兒童由於缺乏辨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往往難以抵禦這些風險。因此,加強兒童的網絡安全教育,提高其自我保護意識,至關重要。教育內容應涵蓋網絡欺凌、個人信息保護、辨別不良資訊等方面的知識,並鼓勵兒童在遇到危險時及時向家長、老師或相關機構求助。

除了網絡安全教育,家庭的監管和引導也至關重要。家長應關注兒童的網絡使用情況,了解他們在網上做些什麼,與誰互動,並設定合理的網絡使用時間和規則。同時,家長應與兒童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鼓勵他們分享在網絡上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並給予他們支持和幫助。此外,學校也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他們對兒童網絡安全問題的認識和應對能力,並在課堂上進行相關的教育活動。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為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兒童性侵犯案件的增加,不僅是對受害兒童及其家庭的巨大傷害,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構成挑戰。要有效遏制這一趨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除了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和家庭監管外,還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性侵犯犯罪的懲罰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同時,應建立完善的心理輔導和支持系統,為受害兒童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援助,幫助他們走出陰影,重拾生活的信心。只有通過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