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胖子」心血管風險高52% 你是否屬於MONW族群?

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開始關注體重管理。然而,單純以體重來判斷健康狀況,往往會產生誤導。近年來,「瘦胖子」這個名詞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顯示,這種看似健康的族群,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竟然比肥胖者還要高出52%,這是一個令人警醒的發現。本文將深入探討「瘦胖子」的定義、潛在風險,以及如何透過生活方式的調整來降低健康風險。

全球約有45%的人屬於所謂的「瘦胖子」(MONW,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代謝性肥胖但體重正常)族群。這類人雖然BMI(身體質量指數)介於正常範圍(18.5–24.9),但卻存在代謝異常,例如腹部脂肪堆積、胰島素抵抗、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傳統觀念認為,體重過重或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子,但研究指出,即使體重正常,若同時伴隨代謝異常,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顯著增加。根據《JAMA》期刊的研究顯示,這些族群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52%!而且年紀越大,風險越高,50到64歲的風險是20到34歲的3倍,65歲以上甚至高達4倍。

「瘦胖子」的心血管風險之所以高於肥胖者,主要原因在於內臟脂肪的堆積。內臟脂肪位於腹腔內,包覆著重要的器官,例如肝臟、胰臟、心臟等。過多的內臟脂肪會釋放大量的游離脂肪酸和發炎物質,進而導致胰島素抵抗、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異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瘦胖子」通常肌肉量不足,這也使得他們的基礎代謝率降低,更容易儲存脂肪。與肥胖者相比,「瘦胖子」往往較少受到醫療人員的關注,也較少採取積極的健康管理措施,因此更容易延誤診斷和治療。

要降低「瘦胖子」的心血管風險,關鍵在於改善代謝異常,增加肌肉量,並減少內臟脂肪。首先,飲食方面應避免高糖、高油、高鹽的加工食品,增加蔬菜、水果、全穀類和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其次,規律運動是改善代謝異常的重要手段。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並搭配肌力訓練,以增加肌肉量。深蹲、弓箭步、伏地挺身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減輕壓力、戒菸限酒等,也有助於改善代謝健康。對於已經出現代謝異常的「瘦胖子」,可能需要諮詢醫生,考慮藥物治療。

「瘦胖子」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這提醒我們,不能僅僅以體重來判斷健康狀況。更重要的是關注體脂率、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代謝指標。透過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並採取積極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擁有健康的生活。未來,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們將更加重視代謝健康,並開發出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策略,幫助更多人擺脫「瘦胖子」的困擾,擁抱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