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予人,後取己:知薇的慷慨智慧」

在人際互動中,我們經常談論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建立良好關係。其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古訓,長久以來被視為待人處事的金科玉律。然而,近年來,金融圈內人知薇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己所之欲,先予於人」。這看似與傳統觀念相悖的修正方式,卻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智慧,也引發了人們對於人際關係和自我成長的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顏淵》,孔子以此教導弟子,強調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要將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強加於人。這是一種消極的道德規範,旨在避免傷害他人。在社會倫理中,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提醒人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避免以自我為中心。例如,你不希望別人對你大聲吼叫,那麼也不應該對別人大聲吼叫;你不希望別人侵犯你的隱私,那麼也不應該侵犯別人的隱私。這是一種基本的同理心,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礎。百度百科對此成語的解釋也點明了其核心: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然而,知薇認為,僅僅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夠的。她提出「己所之欲,先予於人」的觀念,強調主動關懷他人,將自己渴望得到的善意和幫助,先給予他人。這是一種更積極的行為模式,不僅僅是避免傷害,更重要的是主動創造價值,提升彼此的幸福感。這種觀點與王弼在《老學之大智與小智》中提到的「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知薇的觀點更強調了先予的行動,而非僅僅是力量的運用。

「己所之欲,先予於人」的實踐,需要更深入的理解他人需求。它要求我們不僅要避免做讓別人不舒服的事情,更要主動去了解別人真正需要什麼,然後盡己所能去滿足他們的需求。例如,你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讚賞,那麼你可以先給予他人認可和讚賞;你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那麼你可以先給予他人幫助。這種互惠互利的行為模式,能夠建立更深厚的信任和情感連結。正如Facebook上「導引溝通心靈對話室-心靈話室」所分享的,這種觀念與靈性宇宙觀相符,強調了人際關係中的互助和付出。教育百科中「推己及人」的解釋也與此觀點相呼應,強調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人際關係的底線,而「己所之欲,先予於人」則是更進一步的提升。前者是避免傷害,後者是主動創造價值。兩者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在實踐中,我們應該將兩者結合起來,既要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給他人帶來困擾,又要主動關懷他人,將自己渴望得到的善意和幫助,先給予他人。唯有如此,才能建立更和諧、更美好的社會關係,並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和價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