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傳水腎警示:這類人需防結石堵尿

近期,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水腎」問題多次就醫,並已接受手術治療。這起事件不僅引發社會大眾對其健康的關注,也讓「水腎」這個疾病重新回到公眾視野。水腎,其實是一種因結石阻塞泌尿系統所導致的腎臟疾病,當尿液無法順利排出時,會回流到腎臟,造成腎臟內積水。嚴重時,積水會壓迫腎臟組織,引發發炎反應,常見症狀包括腰痛、血尿等。本文將深入探討水腎的成因、高風險族群,以及預防措施,並結合近期新聞事件,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資訊。

水腎的形成,最常見的原因便是結石阻塞。結石的種類繁多,包括草酸鈣結石、磷酸鈣結石、尿酸結石等,其形成與飲食習慣、飲水不足、代謝異常等因素息息相關。當結石移動至輸尿管,造成阻塞時,尿液便無法順利從腎臟排出,長期累積便形成水腎。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醫師指出,腎臟的功能是24小時不停地過濾水分產生尿液,一旦輸尿管被結石阻礙,尿液回流,便會導致水腎。根據報導,柯文哲此次手術取出的是一粒約1公分乘以0.5公分的輸尿管結石,顯示結石的大小與阻塞程度會直接影響水腎的嚴重性。

然而,水腎的成因並非僅限於結石。尿路感染、前列腺肥大、腫瘤等都可能導致尿路阻塞,進而引發水腎。此外,長期憋尿也可能增加患水腎的風險。毒理專家招名威醫師強調,水腎並非高齡者專屬,與生活習慣及尿路健康密切相關。他指出,長期憋尿會使膀胱壓力增加,容易導致尿液逆流,增加腎臟負擔,長期下來便可能形成水腎。因此,養成規律排尿的習慣,避免長時間憋尿,對於預防水腎至關重要。

哪些人是水腎的高風險族群呢?除了有結石病史的人之外,長期飲水不足、飲食習慣不佳(如高鹽、高蛋白飲食)、肥胖、缺乏運動、以及有尿路感染或前列腺疾病的人,都應特別留意。根據報導,柯文哲此次因左腎積水、左側輸尿管結石就醫,也提醒了社會大眾對於自身泌尿系統健康的重視。及早發現並治療水腎,可以避免腎臟功能受損,甚至導致腎衰竭。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針對泌尿系統的檢查,對於高風險族群而言,更是不可或缺。手術治療是水腎常見的處理方式,但醫師通常會在術後放置雙J管,以確保尿液順暢排出,並降低術後絞痛的發生。根據健康2.0的報導,柯文哲手術後腎水腫情況已明顯改善,顯示適當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總而言之,水腎是一種可能對腎臟造成嚴重損害的疾病,其成因複雜,與結石、尿路阻塞、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透過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避免長時間憋尿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水腎的風險。對於高風險族群而言,定期健康檢查更是不可或缺。柯文哲的案例,無疑是對大眾的一項警示,提醒我們重視自身泌尿系統健康,及早發現並治療,才能守護腎臟功能,擁有健康的生活。未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對於水腎的診斷與治療將會更加精準有效,預防措施也將更加完善,讓更多人遠離水腎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