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積極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減碳目標。環境署(環署)預計明年公布《氣候行動藍圖2050》的檢視結果,而思匯則促請政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訂立2035年後的具體策略,加快淘汰燃油車。在全球氣候議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香港的氣候行動不僅關乎本地環境,更體現了國際責任。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應對氣候變遷的現狀、挑戰與未來方向,並分析加速減排、發展創新科技以及能源轉型等關鍵策略。
全球暖化已是不爭的事實,科學評估顯示,即使將升溫控制在1.5℃以內,全球仍將面臨嚴峻的氣候問題。若升溫至2℃,影響將更加嚴重,例如全球海平面將上升0.4米至0.46米。這些變化不僅會對沿海城市造成威脅,更會影響全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因此,各國積極承諾並採取行動,以實現碳中和,已成為國際共識。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為達至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能源轉型是關鍵。環境局表示,香港計劃於2035年或之前停用燃煤作日常發電,僅保留作為後備用途,並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然而,僅僅停止使用燃煤並不足以實現減排目標,還需要更積極的措施。思匯建議,政府應研究在未來十年內加快減排速度,並重新評估氣候行動藍圖,具體而言,應加快逐步淘汰燃煤發電,並提早於2030年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這項建議不僅能有效減少碳排放,還能促進電動車的普及,改善空氣質量。此外,政府應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資,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的使用。
除了能源轉型,創新科技在減碳方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碳捕獲技術和氫能等新興技術,為香港提供了新的減碳途徑。碳捕獲技術可以將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獲並儲存起來,從而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氫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可以替代傳統化石燃料,用於發電、交通運輸等領域。香港應積極投資和發展這些創新科技,並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相關研發工作。同時,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為這些新興技術的應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然而,香港在應對氣候變遷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受到限制。此外,香港的能源結構以進口為主,對外部能源供應的依賴性較高。因此,香港需要制定更具彈性和可持續性的能源策略,以應對這些挑戰。除了技術層面的挑戰,公眾意識的提升和行為的改變也至關重要。政府應加強氣候變遷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鼓勵市民採取更環保的生活方式。
總而言之,香港應對氣候變遷的任務艱巨而緊迫。通過加速減排、發展創新科技和推動能源轉型,香港可以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為全球氣候行動做出貢獻。然而,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展望未來,香港應繼續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分享經驗和技術,共同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同時,香港應不斷完善氣候行動政策,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確保氣候行動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應對氣候變遷的過程中,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