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對全球多國發起的關稅戰衝擊,香港企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出口模式受到嚴重阻礙,亟需開闢新的增長點。在此背景下,「出口轉內銷」策略成為越來越多港企尋求突破的關鍵。然而,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市場轉向,更需要企業在創新、策略調整以及政府支持等多個層面進行全面應對。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企業如何應對關稅戰的困局,以創新內銷作為主賽道,並探討「政產學研」合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風險預判與應對策略。
關稅戰下的香港企業:從出口到內銷的轉型
美國對全球多國發起的關稅戰,對依賴出口的香港企業造成了直接衝擊。許多企業發現,原有的出口模式難以維持,甚至面臨生存危機。在此情況下,「出口轉內銷」成為一條可行的突圍之路。傳統工業和製造業界積極推進此策略,旨在將原本面向國際市場的產品,轉向中國內地市場。然而,內銷市場與國際市場存在顯著差異,包括消費習慣、市場競爭、銷售渠道等。港企需要深入了解中國內地市場的需求,並針對性地調整產品設計、營銷策略和銷售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內銷並非易事。中國內地市場競爭激烈,本土品牌崛起,對外資企業構成挑戰。因此,港企需要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注重品牌建設,並積極拓展銷售渠道。此外,與內地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共同開發市場,也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例如,飛達帽業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顏寶鈴指出,在全球化中企業必須具備風險預判能力,這對於港企出海至東南亞等地規避關稅至關重要。企業需要提前做好預判,因應可能出現的變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政產學研」合作:助力港企創新內銷
要成功實現「出口轉內銷」的轉型,單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往往是不夠的。政府、企業、學術界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即「政產學研」合作,至關重要。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資金補助和市場信息,幫助企業降低轉型成本和風險。企業可以提供實際的市場需求和技術挑戰,引導學術界和研究機構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和開發。學術界和研究機構可以提供技術支持、人才培養和創新成果,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香港特區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積極推動「政產學研」合作。例如,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港企在內地市場進行創新和研發。同時,政府還可以加強與內地政府的合作,促進市場准入和貿易便利化。此外,政府還可以鼓勵香港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與內地同行進行交流合作,共同培養創新人才。陳茂波表示,國家在應對美國加徵關稅的做法上,好冷靜、亦好有部署,未來全球將形成三大板塊,中國、日本與亞太區是其中之一。
全球化風險下的企業應對:多元化市場與供應鏈
關稅戰的爆發,也提醒香港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面臨的風險。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或供應鏈,容易受到外部衝擊。因此,企業需要採取多元化策略,分散風險。一方面,企業可以拓展多元化的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避免受到單一供應商的制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港企為擴展產業鏈和規避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積極走出去,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等地。越南、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由於勞動力成本較低、政策環境較為友好,成為港企的重要投資目的地。然而,企業在海外投資的同時,也需要注意政治風險、法律風險和文化風險。此外,企業還需要加強對全球經濟形勢的監測和預判,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化。正如香港經濟日報的社評所指,本港不宜過分淡化所受影響,以免政商界錯失力促官方民間應對的時機。
總而言之,面對關稅戰的挑戰,香港企業需要積極轉型,以創新內銷作為主賽道。同時,企業需要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提升競爭力。此外,企業還需要採取多元化策略,分散風險,以應對全球化背景下的不確定性。香港特區政府批評美國的做法霸凌無理,但更重要的是,積極尋求自救之道,才能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