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助視障學生健體自強

香港大學「傷健‧動融」健身夥伴計劃,不僅為視障人士提供運動機會,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以及跨越界限、共融互助的精神。該計劃透過培訓港大學生,使其成為視障人士的健身夥伴,共同參與健身活動,促進視障人士的身體健康和自信心,同時也提升了大學生的社會意識和服務能力。這項計劃的成功,也為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展示了大學在推動社會共融方面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

專業培訓奠定基礎,提升服務質素

「傷健‧動融」健身夥伴計劃並非簡單的配對運動,而是建立在專業培訓的基礎之上。根據香港新聞網、香港文匯網以及香港大學官方網站的報導,第一階段的培訓重點在於讓港大學生掌握必要的技能。這些技能包括學習阻力帶健體十式,熟練使用健身觸感圖卡和口述影像技巧,以及掌握與視障人士溝通的技巧和領路法。專業教練的指導確保了學生能夠安全有效地指導視障人士進行健身活動。觸感圖卡和口述影像技巧的運用,彌補了視障人士在視覺上的不足,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參與運動。領路法的學習,則確保了視障人士在運動場地內的移動安全。這種專業化的培訓,不僅提升了服務的質素,也增強了學生與視障人士之間的信任感。

促進身心健康,增強自信與自主

該計劃的目標不僅僅是提升視障人士的體能,更重要的是促進他們的整體健康,包括心理健康。運動本身就具有釋放壓力、改善情緒的作用。對於視障人士而言,參與健身活動更可以幫助他們打破社會的刻板印象,增強自信心和自主性。香港大學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與港大運動中心、香港傷健共融網絡、D2B Consulting及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合作,共同為視障人士提供健身機會,體現了跨界合作的重要性。透過與健身夥伴的互動,視障人士可以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和支持,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此外,運動還可以幫助視障人士建立社交圈子,擴大生活範圍,提升生活品質。

大學社會責任的體現與經驗分享

香港大學積極推動「傷健‧動融」健身夥伴計劃,充分體現了大學的社會責任。大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透過該計劃,港大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服務社會,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該計劃也為其他大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例如,可以參考香港盲人輔導會的經驗,加強對視障人士的職業培訓,幫助他們實現經濟獨立。此外,康文署資助香港殘奧會及香港智障人士體育協會推行「培育系統計劃」,發掘有潛質的運動員,也為大學推動相關計劃提供了參考。聯校心理健康推廣計劃的經驗也顯示,學生可以主動規劃和籌組與正向心理學相關的活動,向公眾推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傷健‧動融」健身夥伴計劃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社會公益項目。它不僅為視障人士提供了健身的機會,更促進了社會的共融和互助。香港大學的積極參與和專業的培訓,為該計劃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展望未來,希望更多的大學能夠效仿香港大學的經驗,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建設一個更加包容和諧的社會貢獻力量。同時,也希望能夠進一步擴大該計劃的影響範圍,惠及更多的視障人士,讓他們能夠在運動中享受健康和快樂,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