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人們普遍重視體重管理。然而,僅僅依靠體重數字來評估健康狀況,卻可能落入迷思。越來越多的案例顯示,即使體重標準,甚至偏瘦,仍可能罹患脂肪肝等慢性疾病。這引發了人們對於傳統健康指標的重新思考,以及對於身體組成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將探討體重標準≠健康的現象,深入剖析脂肪肝的成因與風險,並探討更全面的健康評估方式。
首先,傳統的體重評估指標,如身體質量指數(BMI),存在一定的局限性。BMI僅僅是根據身高和體重計算出來的數字,無法區分肌肉量和脂肪量。因此,即使BMI處於正常範圍,也可能存在體脂率過高、肌肉量不足的情況。正如許多報導所指出,許多「瘦胖子」的BMI看似正常,但實際上卻已患有中度脂肪肝,甚至面臨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香港肥胖學會的調查也顯示,近四成基層醫生仍將BMI視為肥胖症診斷的唯一指標,忽略了體內脂肪水平的重要性。這種過度依賴BMI的現象,可能導致健康問題被忽視,延誤治療時機。
其次,脂肪肝並非肥胖人士的專利。許多體重正常甚至偏瘦的人,也可能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不均衡等因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浙江一位OL,長期堅持「餐餐水煮菜」的減肥方式,卻在體檢中發現患有中重度脂肪肝,這充分說明了單純追求體重數字,而忽略了飲食營養均衡的重要性。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研究也顯示,體重正常但有脂肪肝者,與肥胖且有脂肪肝者一樣,糖尿病與高血壓的風險比較高,肝纖維化程度也相差無幾。這意味著,即使體重控制得當,如果肝臟健康出現問題,仍可能面臨嚴重的健康威脅。中大肝臟護理中心指出,非肥胖人士的脂肪肝情況與過重者差不多,惡化為肝纖維化的風險沒有區別,且通常減重3-4%就能改善脂肪肝病況。
再者,更全面的健康評估方式,應著重於身體組成分析,包括體脂率、肌肉量、內臟脂肪等指標。體脂率可以更準確地反映體內脂肪的含量,而肌肉量則與基礎代謝率、身體機能等密切相關。此外,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肝臟B超等生化檢查,可以及早發現脂肪肝等潛在的肝臟問題。早安健康報導指出,體重管理是對於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式,體重減輕5%就能夠改善脂肪肝,體重減輕7%可以讓肝指數下降,若體重減輕10%,更有機會改善。因此,除了關注體重數字,更應注重飲食的均衡性、運動的規律性,以及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全面打造健康體質。科學家與醫生也正在重新定義肥胖標準,不再單純以BMI作為評估指標,而是綜合考量多種因素,以更精準地評估個體的健康風險。
總而言之,體重並非健康唯一的指標。過度關注體重數字,而忽略了身體組成、生活習慣等其他重要因素,可能導致健康問題被忽視。脂肪肝的發生,並非肥胖人士的專利,即使體重標準,也可能因為不良的生活方式而罹患。因此,我們應摒棄單純追求體重數字的迷思,採取更全面的健康評估方式,注重飲食均衡、運動規律、定期檢查,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病威脅,擁有健康美好的生活。未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更精準的健康評估工具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將會不斷湧現,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身健康狀況,並制定更有效的健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