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去年贊助55貴賓訪港 總花費250萬」

政府新聞處去年贊助55位貴賓訪港,耗資約250萬元,此舉引發社會關注。這些貴賓來自政商學界、文藝、科技、國家團體及智庫,其訪港目的和影響,以及政府贊助貴賓訪港計劃的整體效益,值得深入探討。本文將從貴賓訪港計劃的背景與目的、具體效益分析,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對此議題進行全面剖析。

貴賓訪港計劃並非新鮮事,而是政府長期以來推動對外交流的重要手段。政府新聞處轄下的探訪事務組負責執行此計劃,旨在邀請不同領域的國際人士來港交流,增進香港的國際形象,並為香港的經濟、文化發展注入活力。例如,在2024年4月的香港國際創科展上,活動就吸引了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與者,充分展現了香港作為國際創科樞紐的地位。透過舉辦各類國際盛事,並邀請相關領域的貴賓來港參觀,香港不僅能提升自身的國際知名度,更能吸引更多投資和人才。

贊助貴賓訪港的費用主要用於支付其交通、住宿、餐飲及行程安排等開支。根據政府新聞處處長廖李可期的回覆,2024/25年度(至2025年2月底)已贊助55位訪客來港,開支約為252萬元。雖然金額看似龐大,但若將其視為投資,其潛在回報可能遠超成本。這些貴賓的到訪,不僅能為香港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例如酒店入住、餐飲消費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透過自身的影響力,向國際社會傳播香港的正面信息,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特別是在近年來,香港正面臨一些挑戰和誤解,透過貴賓訪港計劃,可以讓更多人親身體驗香港的真實情況,消除誤解,增進了解。

此外,貴賓訪港計劃還能促進香港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例如,邀請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界人士來港參觀交流,可以加強香港與這些國家的經貿聯繫,拓展香港的市場。同樣,邀請來自科技創新的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來港交流,可以促進香港的科技發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邀請貴賓時,會充分考慮其專業領域和背景,確保其訪港活動能夠與香港的發展戰略相契合,從而最大化其效益。2025年上半年,香港將舉辦一系列盛事,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已公布相關年表,這些盛事將為貴賓訪港提供更多機會,進一步推動香港的發展。

然而,貴賓訪港計劃也存在一些爭議。有人質疑政府花費公帑贊助貴賓訪港是否合理,以及這些貴賓的訪港活動是否真正能為香港帶來效益。為此,政府需要加強對貴賓訪港計劃的監管和評估,確保其透明度和效益。例如,可以公開貴賓的身份和訪港行程,接受公眾的監督。同時,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評估機制,定期評估貴賓訪港活動的效益,並根據評估結果調整計劃的內容和方向。

展望未來,貴賓訪港計劃應繼續發揮其在對外交流和提升香港國際形象方面的作用。同時,政府應加強與不同領域的國際組織和機構的合作,拓展貴賓的來源,提升貴賓的質量。此外,還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和社交平台,擴大貴賓訪港活動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香港的發展和成就。透過不斷完善和創新,貴賓訪港計劃將為香港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