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錄得41年來四月最低相對濕度紀錄,加上清明節即將來臨,當局預料明日或有較多山火個案發生,呼籲市民掃墓時務必小心處理火種。近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繁,香港亦不例外。氣候變化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對消防安全構成挑戰。本文將深入探討本次濕度異常下降的成因,分析清明節期間山火風險增加的因素,並探討相關部門的應對措施,以及市民應如何提高防火意識。
受到乾燥偏東氣流影響,香港多區的相對濕度在4月3日已下降至30%或以下,而天文台總部更錄得22%的相對濕度,追平自1984年以來4月的最低紀錄。這種極度乾燥的狀況,為山火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根據歷史數據,清明節期間正是山火高發期。過去十年,每年清明節平均約有60宗山火發生。而參考過往的數據顯示,每隔幾年山火的數量便會上升,近三年處於較低水平,因此今年清明節的山火風險更值得關注。2015年,香港就曾出現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清明節,全港發生逾150宗山火,情況令人擔憂。
清明節期間山火風險增加,除了低濕度外,還有多重因素疊加。首先,清明節是掃墓的傳統節日,許多市民會前往山區掃墓,燃燒紙錢、香燭等祭品,若未妥善處理火種,極易引發山火。其次,乾燥的天氣條件使得植被變得易燃,即使是微小的火花也可能迅速蔓延。此外,部分山區植被茂密,一旦發生山火,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火場,增加撲救難度。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天文台的紀錄,清明節前後的山火次數往往較為集中,顯示出節日期間的防火工作尤為重要。
為應對清明節期間可能出現的山火風險,消防處等相關部門已加派約500名人員,並採取多項措施。消防處已加強山區巡邏,重點關注掃墓熱點區域,並設置臨時消防站,以便及時應對突發情況。此外,消防處還會加強宣傳教育,提醒市民掃墓時注意防火安全,例如不要在禁火區燃燒紙錢、香燭,妥善處理火種,並隨時留意天氣變化。除了消防處,其他部門如警務處、民防處等也會協同合作,共同維護山區安全。市民方面,應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的工作,提高防火意識,共同防範山火發生。
總而言之,本次天文台錄得的低濕度紀錄,加上清明節掃墓的特殊情況,使得香港面臨較高的山火風險。相關部門已做好應對準備,但更重要的是,市民應提高防火意識,謹慎掃墓,共同維護山區安全。未來,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將更加頻繁,香港需要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完善應急預案,並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同時,也應積極推廣綠色祭掃方式,減少燃燒紙錢等行為,從源頭上降低山火風險,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