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連假即將到來,除了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追思與敬意,許多家庭也會一同聚餐,享受傳統美食。然而,清明節的飲食,如何在兼顧傳統習俗與健康的原則下進行,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議題。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葉倩吟提醒,清明應景美食應掌握「少油、少糖、增加膳食纖維量」的原則,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維持身體健康。
清明連假期間,氣候多變,容易受到寒氣侵襲,因此養生更顯重要。除了注意保暖之外,飲食方面也應著重健脾養肝。傳統的清明美食如潤餅、草仔粿、紅龜粿等,若能調整烹調方式與食材選擇,便能兼顧美味與健康。例如,潤餅的配料可以多選擇蔬菜、豆製品等,減少油炸食材的比例;草仔粿與紅龜粿則可以減少內餡的糖分,增加膳食纖維的含量。葉倩吟營養師強調,了解食材組成是健康飲食的第一步,透過適當的食材搭配與烹調方式,就能讓清明美食不再是健康的負擔。
此外,清明連假也容易因為飲食不節制而導致身體不適。許多人可能因為連續假期而放縱口腹,過度攝取油膩、高糖、高鹽的食物,導致消化不良、血脂升高、血糖波動等問題。中時新聞網指出,清明節前後應盡量少吃冰品、油膩食物,以免傷了陽氣。同時,由於連假期間可能會有幾天不在家,建議不要食用冷藏的隔夜菜,以避免食物變質引起腸胃不適。除了注意食物的新鮮度之外,也應避免暴飲暴食,細嚼慢嚥,讓腸胃有足夠的時間消化吸收。
面對琳瑯滿目的清明美食,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才能避免「好吃卻爆卡」的窘境呢?葉倩吟營養師建議,可以利用蝦仁、豆腐等食材來替代傳統的肉類餡料,不僅能降低脂肪的攝取量,還能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同時,可以多選擇當季的蔬菜,如菠菜、芹菜、韭菜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維持消化系統的健康。此外,適量攝取水果,如蘋果、香蕉、橘子等,也能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清明節不僅是慎終追遠的節日,也是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時機。透過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僅能讓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維持身體健康,讓清明連假過得更愉快、更有意義。除了飲食方面的注意之外,也應適度安排運動,如散步、健行、騎自行車等,增強身體的活力,保持身心愉悅。全國宗教資訊網也提倡舉辦腳踏車健行、野餐、運動會等交誼活動,推動家庭成員健康互動交流。
總而言之,清明連假期間,在享受傳統美食的同時,更應注重飲食的健康與安全。透過掌握「少油、少糖、增加膳食纖維量」的原則,選擇新鮮、天然的食材,並適度安排運動,就能讓清明節成為一個充滿健康與溫馨的節日。未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推廣健康飲食的觀念,鼓勵民眾在傳統節日中,以更健康的方式慶祝,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健康理念相結合,創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