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計算公式曝光 專家揭其粗疏缺乏依據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宣布對全球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此舉旨在針對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以「對等」方式反制,試圖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並保護國內產業。然而,這項政策的計算公式與實際執行方式,卻引發了諸多質疑,專家認為其粗疏且缺乏充分的根據。本文將深入探討「對等關稅」的背景、計算方式、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各界對此政策的評價,並分析其對台灣供應鏈的潛在衝擊。

川普政府此次宣布的關稅措施,涵蓋範圍廣泛,對所有貿易夥伴均實施10%的基礎關稅,並針對特定國家,如中國大陸,提高至34%。此舉明顯針對長期以來美國指責的貿易不平衡問題,特別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巨大貿易逆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政府所使用的「對等關稅」計算公式,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關稅互惠,而是基於其他國家對美國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的差異,進行計算。公式 Δτᵢ = (xᵢ – mᵢ)/(ε*φ*mᵢ) 中,Δτᵢ 代表關稅率變動幅度,xᵢ 為美方出口總額,mᵢ 為美方進口總額,ε 為進口需求價格彈性,φ 為關稅對進口價格的轉嫁率。

這種計算方式的缺陷在於,它將所有形式的貿易壁壘,包括關稅、非關稅壁壘(如技術標準、法規等)以及增值稅等一併納入考量。專家指出,將增值稅等非關稅因素納入「對等關稅」的計算,顯然不合理,因為增值稅並非針對特定國家的貿易歧視措施。中時新聞網的報導指出,CNN分析認為,這種「對等關稅」算法根本不對等,將增值稅等非關稅因素納入計算,使得關稅的實際比例被誇大。此外,進口需求價格彈性與關稅轉嫁率的參數設定也存在爭議,這些參數的變化將直接影響關稅率的計算結果,而川普政府並未公開說明這些參數的具體設定依據,增加了政策的不透明性。

「對等關稅」政策的實施,對全球貿易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首先,這項政策將加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貿易戰。其次,對於那些對美國出口佔比較高的國家,如中國大陸、歐盟、日本、韓國等,將直接受到衝擊,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成本將上升,競爭力下降。遠見雜誌報導指出,台灣被課徵高達32%的對等關稅,原因是白宮宣稱台灣對美「有高達64%關稅壁壘」。這對台灣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而言,無疑是一項重大挑戰。特別是半導體、伺服器等終端產品,將面臨更大的衝擊。奇摩股市的報導也指出,對等關稅未納入晶片工總的考量,使得相關產業的衝擊仍大。

此外,這項政策也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重組。為了規避關稅,企業可能會將生產基地遷往其他國家,或者尋找新的供應商。這將增加企業的成本,並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報導指出,美國將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10%的關稅,歐盟和日本等傳統盟友也受到重擊,顯示出川普政府對全球貿易採取了更加強硬的態度。明報新聞網的報導也質疑「對等關稅」計算的公式粗疏乏根據,暗示政策的制定缺乏嚴謹的分析和評估。

總而言之,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雖然旨在保護美國國內產業,減少貿易逆差,但其計算方式的合理性、執行方式的透明度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都引發了廣泛的質疑。這項政策不僅可能加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還可能對全球經濟和供應鏈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於台灣而言,如何應對這項政策帶來的挑戰,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重要的課題。台灣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國際貿易局勢的變化,並積極調整經營策略,以降低關稅帶來的風險。同時,政府也應加強與美國的溝通協調,爭取更合理的貿易條件,維護台灣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