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 台灣學者創體液供電新概念

全球最微型心臟起搏器問世,體液供電概念引領創新

近年來,醫療科技不斷突破,為人類健康帶來福音。其中,心臟起搏器作為治療心律失常的重要醫療器械,其發展歷程也見證了科技的進步。近期,全球首款比米粒還小的無線心臟起搏器問世,更令人振奮的是,這款起搏器採用了由華人學者提出的體液供電概念,為心臟起搏器技術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這項創新不僅體現了中國學者在醫療科技領域的卓越貢獻,也為未來心臟起搏器的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

微型化與無線化:心臟起搏器的新趨勢

傳統心臟起搏器體積較大,需要通過手術植入,且需要定期更換電池,對患者來說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不便。隨著科技的發展,心臟起搏器正朝著微型化和無線化的方向發展。微型化可以減少手術創傷,降低感染風險;無線化則可以避免電池更換手術,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目前問世的這款全球最小的心臟起搏器,體積僅有米粒大小,無需引線,通過微創手術即可植入,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此外,它還具備自我溶解的功能,在完成治療任務後,可以自行溶解並排出體外,避免了傳統起搏器更換手術的必要性。這種創新設計,不僅簡化了手術流程,也為患者帶來了更舒適、更安全的治療體驗。正如Facebook上CUHK Medical Centre的帖子所提及,無導線起搏器是血管狀況不佳患者的合適選擇,因為它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體液供電:華人學者提出的創新概念

這款微型心臟起搏器的最大亮點,在於其獨特的體液供電概念。傳統起搏器依靠電池供電,而電池的壽命有限,需要定期更換。體液供電則利用人體體液中的能量,為起搏器提供持續的電力供應,從而避免了電池更換的麻煩。據新浪新聞報導,自供電概念是由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中國博士後張亞敏提出的。張亞敏博士的研究團隊,巧妙地利用了人體體液中的化學能,將其轉化為電能,為起搏器提供動力。這一創新概念,不僅解決了傳統起搏器電池壽命的限制,也為心臟起搏器技術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東網新聞也報導了這一突破,強調了華人學者在該技術中的關鍵作用。

臨床應用與未來展望

這款微型無線心臟起搏器的問世,為心律失常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選擇。它不僅適用於心跳緩慢的患者,也適用於那些因血管狀況不佳或多次手術經歷而無法使用傳統起搏器的患者。目前,該起搏器已在美國西北紀念醫院進行臨床試驗,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臨床數據的積累,這款起搏器有望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此外,體液供電的概念也將被應用於其他醫療器械的開發中,例如神經刺激器、藥物釋放裝置等,為醫療科技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PolyU的研究與創新辦公室的媒體報導也顯示,香港理工大學在相關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也積極投入,為醫療科技的發展貢獻力量。

總而言之,全球最微型心臟起搏器的問世,以及體液供電概念的提出,是醫療科技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這項創新不僅體現了科技的進步,也彰顯了華人學者在醫療科技領域的卓越貢獻。隨著技術的不断完善和應用範圍的擴大,這款起搏器將為更多心律失常患者帶來福音,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來自中國學者的創新成果,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