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申請13個常額及編外首長級職位 面對公僕編制零增長挑戰

公務員編制在財政壓力下,政府一方面強調零增長,另一方面卻頻頻開設或延長有時限的編外職位,甚至增加首長級職位,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種做法是否違背了「零增長」的初衷,又是否構成變相增加編制?近年來,香港政府在公務員編制管理上所做的調整,以及由此引發的爭議,值得深入探討。

自香港財政狀況面臨挑戰以來,政府積極尋求節流措施,其中削減公務員編制被視為重要一環。然而,在強調公務員零增長的同時,政府卻持續申請開設或延長編外職位,尤其是在首長級別。根據報導,立法會已批准開設或保留12個首長級有時限編外職位,並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申請增加職位。這種做法引發了議員質疑,認為政府以開設編外職位作為「後門」,變相規避了零增長的約束。

實際上,編外職位並非完全等同於編制之外的職位。楊何蓓茵曾解釋,雖然名義上是編外職位,但其數目已經計算在整體編制之內。這意味著,即使政府聲稱公務員編制零增長,但如果大量增加編外職位,實際上也可能導致公務員團隊的規模擴大。更值得關注的是,過去三年,政府僅申請將兩個首長級編外職位轉為常額職位,顯示政府傾向於維持編外職位的存在,而非將其轉為正式編制。這種做法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也可能導致公務員團隊的結構失衡。

此外,政府在特首辦公室的編制調整也引發了爭議。儘管政府強調節流,但特首辦公室卻增加了3個職位,包括2個新聞主任和1個司機,涉及費用高達266萬港元。這種做法與政府整體節流的政策方向似乎不符,也引發了社會對政府財政管理透明度的質疑。更早之前,東方日報曾報導,政府在過去三年增加了45個首長級職位,儘管政府聲稱這些職位是為了應對特定的工作需求,但仍然引發了對公務員編制管理的擔憂。頻開首長級編外職位,並因此產生高額開支,例如2024年通過的49個臨時首長職位開支就超過2.8億港元,更凸顯了政府在編制管理上的矛盾。

面對龐大的財政赤字,政府需要謹慎管理公務員編制,確保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然而,僅僅強調零增長並不足以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對編外職位的監管,避免變相增加編制。政府應對編外職位的開設進行嚴格的審批,並定期評估其必要性,確保其符合政策目標。同時,政府應加強財政管理透明度,公開公務員編制調整的詳細信息,接受公眾的監督。此外,對於已有的編外職位,政府應積極探索將其轉為常額職位的可能性,以提高公務員團隊的穩定性和專業性。

展望未來,香港政府在公務員編制管理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在財政壓力下維持政府的運作效率,同時確保公務員團隊的合理規模和結構,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更加謹慎和透明。透過更有效的編制管理,香港政府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