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8人中1人患腎病 營養師揭示健康飲食守則」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居高不下,根據統計,每8位成人就約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超過9萬人需要洗腎,洗腎盛行率更是位居全球前列。面對如此嚴峻的現況,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及飲食控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深入探討慢性腎臟病的飲食策略,並結合專家建議,提供全面的護腎指南,幫助民眾延緩腎功能惡化,降低洗腎風險。

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管理,並非單純的限制,而是需要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調整飲食內容與份量。初期階段,主要目標是減輕腎臟負擔,延緩疾病進程。營養師普遍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原則,但這並不代表完全不攝取蛋白質。適量的蛋白質攝取,對於維持肌肉量、修復組織至關重要。重要的是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例如魚肉、雞肉、蛋類等,並避免過度攝取紅肉。此外,還應注意控制磷的攝取量,避免食用高磷且營養價值較低的食物,如內臟、堅果、全麥麵包等。

除了蛋白質與磷的控制,鉀的攝取也需要特別留意。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腎臟排鉀能力下降,容易導致高血鉀症,嚴重時可能引起心律不整,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應避免食用高鉀食物,如香蕉、橘子、番茄、菠菜等。然而,完全禁止鉀的攝取並非明智之舉,適量的鉀對於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神經肌肉功能至關重要。建議選擇低鉀水果,如蘋果、梨子、葡萄等,並透過烹調方式降低食物中的鉀含量,例如將蔬菜切小塊後浸泡在水中。除了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也能有效延緩慢性腎臟病進程。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血壓控制、體重管理,並增強心肺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藥物可能對腎臟造成毒性,應避免不必要的用藥,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藥物。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菸、限制飲酒、避免熬夜等,也有助於保護腎臟功能。營養師陳怡婷在臉書專頁上分享,天然食材應取代加工食品,因為加工食品通常含有較多的添加物,對腎臟造成負擔。同時,應避免精緻澱粉,選擇全穀類,但也要注意全穀雜糧類含有磷,應適量攝取。充足的熱量攝取也是維持腎臟健康的重要因素,熱量不足會導致體重下降,進而分解肌肉產生尿毒素,加速腎功能惡化。

總而言之,慢性腎臟病的飲食管理是一項長期而精細的工作,需要患者與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透過低蛋白、低磷、低鉀的飲食控制,搭配規律運動、避免腎毒性藥物,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降低洗腎風險。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健保署也積極推動AI預測糖尿病併發症風險,提供客製化衛教,希望能更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慢性腎臟病。未來,我們期待能有更多創新技術與策略,幫助腎臟病患者擁有更優質的生活品質。早期篩檢、及早治療,並持之以恆地落實飲食管理,是守護腎臟健康的最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