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智能電梯」:智能不足,人手來補?議員質疑物非所值
近年來,智慧科技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日趨廣泛,旨在提升效率、便利生活。然而,香港立法會耗資更換的「智能電梯」系統,卻面臨著「智能」不足,需要大量人手操控的尷尬局面,引發議員們對其效能和價值的質疑。這不僅關乎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更引發人們對於智慧科技應用是否應過於理想化,以及如何避免「智能」淪為噱頭的深刻反思。
「智能」電梯的人手操控亂象
據報導,立法會的「智能電梯」系統自啟用以來,並未如預期般提升效率,反而在高峰時段需要派遣保安人員「人手㩒𨋢」來疏導人流。這種「智能」電梯需要大量人手輔助的現象,與其宣稱的智能化、自動化目標相去甚遠,讓使用者感到困惑與失望。更甚者,有議員反映電梯經常將他們送到錯誤的樓層,以致差點錯過投票,質疑其「智能」效果甚至不如幾歲小孩。至今,控制電梯的工作人員仍需不斷調試程式,議員們也仍在適應中,顯示系統的穩定性和實用性仍有待提升。
開支不明,優化無期?
除了實際使用效果不佳外,議員們也對更換「智能電梯」系統所涉及的開支表示關注。據悉,建築署的回覆顯示,由於優化改善工程仍在進行中,具體開支金額無從計算。這種情況引發了公眾對於公共資源運用的質疑,是否在系統未臻完善的情況下就貿然投入使用,導致資源浪費?在政府部門普遍削減開支的背景下,立法會「智能電梯」的持續優化工程更顯得格外刺眼,引發了關於資源分配公平性的討論。
智慧科技的理想與現實
立法會「智能電梯」的案例,反映了智慧科技應用中可能存在的理想與現實差距。一方面,我們期待科技能夠提升效率、優化體驗;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往往需要時間和不斷的調整。如果過於追求「智能」概念,而忽略了實際需求和技術成熟度,就可能導致「智能」淪為華而不實的噱頭,甚至造成資源浪費。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加務實地評估科技的應用價值,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使用者體驗和實際效益。
總而言之,立法會「智能電梯」的爭議,不僅僅是一宗關於電梯系統的個案,更引發了我們對於智慧科技應用策略的深刻反思。在追求科技創新的同時,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科技的實際效益,確保公共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並避免「智能」科技淪為空洞的概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