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香港的醫療系統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近期,一宗八旬婦女因等待轉院而不幸去世的個案,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這起事件不僅讓人對醫療資源的配置及救援程序產生質疑,也讓人思考在危機中如何更有效地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病例背景
84歲的女性病人在2022年於佛教醫院接受康復治療。她因腸道出血而需轉院治療,但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卻面臨長達35小時的等待,最終轉院至伊利沙伯醫院。當她到達新的醫院時,卻已經遭遇了兩次心臟停頓的危急情況。病人最終因病情惡化而不治。據報導,家屬質疑醫院在轉院過程中的處理是否合適,並要求進一步調查。
醫療資源的短缺
今年年初,香港經歷了嚴峻的第五波疫情,醫療資源的短缺顯而易見。隨著確診人數激增,醫療系統的負荷達到極限。多家醫院在疫情高峰期被迫推遲非緊急的手術及病人的轉院。在這樣的背景下,病人轉院的困難可想而知。病人在佛教醫院等待救護車的過程中不僅耗時長,更可能因為等待時間過長而導致病情加重。
救護車的調度問題
根據報導,佛教醫院的醫生在案件中透露,曾多次催促救護車以便病人能及時轉院。然而,因為疫情的影響,救護車的調度受到了限制,延誤了病人的醫療流程。這種情況不僅使病人承受著身心的痛苦,也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壓力。醫護人員一方面需要向病人及其家屬解釋延誤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在有限的資源下盡最大努力進行治療。
家屬的質疑
面對母親的去世,病人的家屬提出了多個質疑。他們希望醫院能公開病人轉院的詳細過程及延誤的原因。他們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有更多的透明度,以便於後續的合適處理和防範未來類似事件的發生。這也反映了社會對醫療體系的信任需要進一步增強。
政府及醫療系統的檢討
這宗事件點燃了對香港醫療系統的檢討。政府及相關部門被迫正視疫情對醫療系統的衝擊,並且應就如何改善救護車的調度流程,提升醫療資源的配置進行深刻的思考。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有關部門提出可行的改進方案,包括擴充醫療資源,加強醫療服務的協調性等。
結論:從事件中學習
這起八旬婦女的不幸去世,不僅是個案,更是疫情期間醫療系統脆弱性的縮影。我們必須從中吸取教訓,無論是在疫情高峰還是平常日子裡,加強醫療體系的韌性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需要持續關注並呼籲改善公共醫療,讓未來不再有類似的悲劇發生。
在不確定的疫情中,保障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與健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希望這宗事件能成為推動醫療改革的一個契機,讓我們的醫療系統變得更加堅韌有效。
—
資料來源:
– 八旬婦死因|疫情期間腸出血等救護車35小時才轉院裁死於自然
– 八旬婦死因疫情期腸出血一天才能轉院心臟兩停頓搶救致斷 …
– 等轉院其後不治老婦出血等35小時醫院催救護車11次